首页 万年历 十二星座 十二生肖 黄道吉日 民俗文化 周公解梦 查询工具 诗词大全 黄历生活
佛教的教义常识 佛教的基本教义_
更新时间:2024-05-04 03:06:36

  导读:中国信奉佛教的有很多,大家广泛信仰和崇拜各个菩萨,常常向他们祈求慈悲和智慧,希望获得救度和福报。那么,你知道佛教的教义常识是什么吗?佛教的基本教义去哪看呢?想知道就来瞧瞧小编的介绍吧。

  佛教的教义常识

  佛教的基本教义是“四谛”、“八正道”、“十二因缘”、“生死轮回”、“因果报应”等,宣扬世界虚幻不实,人生充满苦难,这些苦难又是前生“造恶业”所致,如果今生再“作恶业”,来世即会变成饿鬼牲畜等。要想消除或摆脱这些苦难,必须修炼戒(戒律)、定(禅定)、慧(教义)三学,改变世俗欲望,达到超脱世间生死轮回的涅槃境界。

  “四谛”。释迦牟尼最初向教徒说教的内容是苦、集、灭、道四谛。根据佛教的解释,谛即真理、真实无谬之意。苦谛,认为世俗界人一切都苦,即有生、老、病、死、怨憎会、爱别离、求不得、五阴盛八苦。集谛,集即原因意,是指造成苦谛的原因,即业与惑。灭谛,指解脱苦果,清除致苦业与惑,达到“寂灭为乐”的涅槃境界。道谛,指达到涅槃境界的修炼方法与途径,如八正道。

  八正道。佛教所讲圣者行道的八种途径,即正见、正思维、正语、正业、正命、正精进、正念、正定。

  正见,即对四谛的正确见解;正思维,指对四谛教义的正确思维;正语,指不说一切非佛理之语,即修口业;正业,指从事清净之身业,如不杀生、不偷盗、不邪淫等;正命,即符合佛教戒律的正当合法的生活;正精进,即努力勤修涅槃之道法;正念,即铭记四谛之真理;正宗,即修习佛教禅定,心专注于一境,观察四谛之理。

  佛教认为按此“八正道”修行,人就能从“凡”入“圣”;从迷界此岸到达悟界之彼岸,故八正道又称“八圣道”。

  十二因缘。也称十二缘生、十二缘起,是佛教“三世轮回”的基本理论,亦是佛教徒人生观的重要内容。一为无明缘,即因愚昧无知而产生世俗贪爱等烦恼;二为行缘,即由无明而产生的善与不善等行为;三为识缘,即托胎之时的心(名)与识(色);四为名色缘,指母胎中的精神与物质状态;五为六入缘,即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等六根、六情生长完备,为幼儿阶段:六为触缘,指出胎后开始接触事物,相等于儿童阶段;七为受缘,指接受世俗之爱,相当于青年时代;八为爱缘,即滋长贪财等世俗欲望,为成年阶段;九为取缘,即指追求、执取行为,必遭来世相应的果报;十为有缘,指由贪欲引起善或不善的行为;十一为生缘,即指来世之生;十二为老死缘。

  其中一、二是过去因,感现在果;三至七是现在果;八至十是现在因,感未来果;十一、十二为未来果。佛教修行最后目标是为了跳出十二因缘的约束,跳出三世(过去世、现在世、未来世)轮回的范围,达到涅槃境界。所谓“涅槃”,旧译为入灭、寂灭、无为、圆寂等,佛教说,信仰佛教的人,经长期修道,即能“寂灭”(熄灭)人世间的一切烦恼和“圆满”(具备)一切“清净功德”,即达到彻底的解脱,这种境界,僧人称为涅槃。

  因果报应,是佛教基本教义之一,佛教认为“未作业不起,已作业不失”,宣扬三世因果报应。所谓“因”,即因缘,指事物赖以存在的各种关系,因是指各种关系的主要条件,缘指辅助条件,佛教有六因、十因、四缘等。果,即果报。佛教认为今世人们所处的地位与遭遇,都是自己前世“善恶业”所生之果;今生善恶,又会导致自己来世的罪福报应。佛教认为,善恶终有报,仅时间早迟而已。他们认为,众生造业,其报有三:①现报:即今生报应。②生报:后世受报应。③后报:二三生之后受报应。

  “止观”是佛教的修行方法之一。“止”为梵文Samatha(奢摩他)的意译,指通过坐禅入定来求得“心”的寂静;“观”为梵文Vipásyanā(毗钵舍那)的意译,指一种对“心”的内省功夫,获得神秘的“般若”(智慧)来直探心源。佛教认为“心”与“性”是一种东西,存在于“心”中,称为“本心”或“佛性”。佛教认为众生因迷失了“佛性”而流转生死,如能通过止观,人们即可“悟得佛性”而成佛。即佛经上所讲的“见性成佛”。天台宗创始人智颛特别重视“止法观门”。禅定,“安静而止息杂虑”的意思,也是佛教修行的重要方法。

  佛教认为修行者以静坐敛心,专注一境,正审思虑,久之达到身心“轻安”、观照“明净”的状态,即成禅定。禅定时,只许静坐,不许卧床睡眠,因此,禅定也叫坐禅。

  结语:以上是小编整理的“佛教的教义常识,佛教的基本教义”内容,希望能够给大家带来帮助。